认识水稻、收割水稻,在劳动中收获知识。日前,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一块金灿灿的稻田里,一堂特殊的劳动教育研讨课在这里举行。
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认识水稻
学生们自己动手学会垃圾分类
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探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融合,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研究,加快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同时响应教育部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以“双减”带“双增”,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市教科所组织开展铜陵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暨劳动教育课题统筹共享专题研讨活动。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水稻的生长过程与收割》,共安排了两节课,一节是教学研讨课《水稻的种植》,一节是实验体验课《水稻收割》,四位老师从课程教授、活动组织、操作示范等各个环节,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冰与火”的盛宴。
集体劳动提升学生团队意识
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第一课时缜密细致的讲授与实验,第二课时充满激情的劳动体验,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落实到了课程活动开展当中。水稻收割劳动体验环节,老师们亲身示范,弯腰、握稻、挥镰。在老师带动下,学生们身体力行,体验收割水稻的过程,感受劳作的辛苦。活动中,授课老师还通过连环示意图展示,引导学生认知水稻生长各阶段特性,并通过生物实验提取稻米中的淀粉。丰富的手段、多彩的方式,让学生们增强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掌握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他们从实际生活劳动中汲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后交流研讨环节,教师周沙沙分享了从接到任务到设计教学、教学实施,再到课后反思的心路历程,并把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行为指导等价值观引领的作用进行了落地分析和教育延伸。教研员吴梅霞和佘承智从这两节课主题的选择、活动的安排、课堂的呈现、实践的体验等以及流程操作实效性上提出了建议。市教科所所长夏劲云对铜陵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出发,通过“双向融合”,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资源融合共享,建立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共同体,引领铜陵市劳动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据了解,铜陵市积极探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学科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资源“双向融合”。此次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的同时,积极参与力所能及、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以“减”促“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增强追求幸福生活的劳动本领。
在“双减”工作中,铜陵市通过“校内 校外”互补增效,一方面不断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充分发掘教师资源,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并大力引进有资质、有质量的社会力量进校园,满足学生艺术、体育等多样化需求;一方面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发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并通过“走出去”,带领青少年学生,走进市内外研学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徽州建筑中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中增强民族自信,在革命纪念馆中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研学实践教育和课后服务活动互补增效,促进学生减负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铜陵日报 杨竹青 徐小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