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儿,能有一个舒适凉爽的地儿为户外劳动者歇脚多好啊。但记者近日对北京市多家暖心驿站走访发现,暖心驿站整体利用率不高,许多户外劳动者不了解、不愿进、进不去。(8月9日《北京晚报》)
暖心驿站是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服务和爱心物资的场所,设立初衷就是为了让户外劳动者渴了有水喝、累了能歇脚、热了能纳凉、冷了可取暖、雨雪天可栖身。这样的暖心举措,理应深受户外劳动者的欢迎,但出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各方反思。
实际上,建设暖心驿站是一项多赢之举,不仅便利温暖了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而且还让户外工作者增加了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满意度,从而更加热情地服务好城市和广大市民。同时,暖心驿站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运行需要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各方必须深入思考暖心驿站遇冷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整改。
通过调查发现,暖心驿站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户外劳动者不了解暖心驿站及服务内容、暖心驿站位置不好找,还有户外工作者怕进去影响商家做生意等。相信,这不只是北京暖心驿站存在的问题,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其实,暖心驿站跟沿街商家合作是大多数城市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盘活沿街门店资源,降低驿站建设费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商家的爱心,是值得推行的做法。只是驿站应尽量选择建在城市主要街道沿街商家的一楼,不要建在城市的背街小巷和二层以上楼层,以便于户外劳动者寻找和进入。同时,有关部门要绘制准确的暖心驿站地图,让户外劳动者能通过手机导航等软件能精准搜寻到。
同时,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宣传意识。不必讳言,暖心驿站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与有关部门的形式主义思想作祟有关,只管建了多少,不管利用率高低。要改变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树立为民思想,既要针对户外工作者的需求配置驿站服务项目,又要招募培训驿站工作人员,切实为户外工作者服好务,增强驿站的吸引力。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暖心驿站及服务内容,提高户外劳动者的知晓率。
另外,针对部分户外劳动者怕进驿站影响商家做生意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商家要充分理解他们的这一淳朴的想法,正是因为他们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才默默无闻地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他们越是这样,商家及驿站工作人员越要对他们多些包容和友爱之心,热情欢迎他们走进驿站。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引导户外工作者树立驿站主人意识,让他们知道进驿站接受服务是对他们付出的肯定,是他们应该受到的礼遇。
总之,暖心驿站不仅要建好,各方服务还要到位。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户外劳动者走进驿站,我们的城市也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文明。(童声)